你适合到咨询公司做设计师吗?

2016-06-21   出处: ThoughtWorks  作/译者:思特沃克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回想下UX这个行业是如何崛起的。界面设计(UI Design)很早就有,但是那时用户体验好不好并不为软件企业所关注,因为软件用户量还不多,企业也可以附赠说明书来教用户如何使用。但到了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设计就迅速崛起了,这是因为互联网公司要同时服务遍布各地的不同群体,软件设计不够浅显易懂,就会有用户流失,因此产品是否易学、易用就成了产品成败的一个关键。UX设计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海量用户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依然能快速学会使用界面。 


UX设计师们都在哪里工作?

设计师的两种最主要的选择是in-house设计师和设计咨询师。大型互联网公司会养专属的in-house设计团队来打造庞大的产品体系。大多数设计师的职业生涯都是从这样的in-house职位起步的。


In-house设计师的优势:

• 对产品的拥有感,可以长期做自己公司的一款产品,伴随它成长。 

• 相对温和的成长环境,适合毕业生起步。 

• 可以专精于做交互/视觉/用研中的某一种角色。


In-house设计师的烦恼:

• 长期做同一类产品,视野局限,不了解各行各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 只了解自己的岗位,也只能做自己的岗位,转角色的机会少。 

• 不了解上下游其他环节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比如产品策略、开发、测试、部署。 

• 入了职就要沿用既有的公司大环境定好的工作方式,单凭个人力量很难改变。 


培养in-house设计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对于很多刚开始谋求互联网业务的实体行业的企业来说,招募、培养、留住专业的设计人才非常艰难,所以也就有了设计咨询公司的空间。 比如在ThoughtWorks,也有很多点不同之处。


ThoughtWorks是一家1993年创办于美国的IT咨询公司。在早期的十多年里,ThoughtWorks只是一家单纯的技术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敏捷转型咨询以及用敏捷的方式为客户做定制软件交付。现今,ThoughtWorks将用户体验设计也整合到了敏捷研发流程中,以此为支撑,向客户提供精益创业式的软件定制服务,帮助客户完成互联网转型。


ThoughtWorks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

  • 了解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 

不同于其他很多人员布局分散的公司,ThoughtWorks的小组将不同角色的人放在一起工作,你可以随时和负责业务分析和功能实现的同事沟通,从而了解产品功能规划的过程,近距离目睹设计的页面被前后端代码所实现。


  • 学习敏捷、精益和设计思维 

ThoughtWorks是敏捷开发方法的创始者和布道者。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发产品能够让产品的发布节奏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同一团队里不同角色在一系列的最佳实践中紧密配合,实时响应需求变化,逐渐把一款产品从0打造成型,会让你成就感倍增。 


  •  练就多行业的宽阔视野 

支撑国计民生的行业有很多,交通、制造、医疗、银行、保险、物流、餐饮等等,但是许多都没有跟上互联网的发展。ThoughtWorks希望成为这些行业的互联网转型合作伙伴,这样就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业务运作模式,用设计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打造更具价值的产品。在接触各个行业的过程中,你能开拓自己的视野。 

  • 培养全栈式设计师 

在很多公司里交互\视觉\用户是截然不同的专业方向,每个人只能做各自领域内的事情,如果你不满足于一个角色,就会感受到制度的压力。但是在咨询公司,我们会鼓励设计师延伸宽度,向多个领域发展,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全栈式设计师。甚至于你在做了多年设计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更适合做业务分析或者写代码,都有机会在新的项目上转换角色。 


  •  锻炼勇气和担当 

传统公司的等级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每个设计师的产出都需要由上级主管审核过后才能外发出去正式生效。这样的好处是,经过评审后的稿子若是出了问题,设计师不用承担责任。而在授权型的咨询公司里,每个在客户现场的咨询师都是第一决策者。这样,你就需要自己去收集信息、制定判断标准、做出决定并且准备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任,这将锻炼你面对风险的勇气和担当。

总结一下的话,ThoughtWorks的设计师和传统的in-house设计师最为关键的差异点是“视野”,而且这个点在最近几年显得越发重要,因为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大的变化。


在以往,互联网公司单靠自己的业务就可以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无论是做广告还是向游戏引流)。但是近几年,web和mobile的红利都被榨得越来越干净,留给纯互联网创业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未来,互联网会向更加广阔的传统行业领域发展,与传统实体行业相结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需要设计师能够把视野打开,去了解不同行业的运作模式,从中发现体验设计的机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为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转载参考(依行业惯例严格标明出处和作译者),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专业信息,普惠测试相关从业者,开源分享,推动行业交流和进步。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原作者及时与本站联系(QQ:1017718740),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测试窝)或微信公众号(测试窝)关注我们,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窝友交流。
300° /3004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