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限失控引发越权访问渗透测试现原形

21 小时前  卓码软件测评 

不少软件在权限管理上总存在 “想当然” 的漏洞 —— 觉得给用户分了 “普通账号”“管理员账号” 就够了,却没料到权限边界一模糊,黑客就能通过越权访问绕开限制,偷看他人数据、篡改核心配置。这种权限失控的问题,平时藏得深,可一到渗透测试环节就会暴露无遗。专业的渗透测试能像放大镜一样,把那些 “看不见的权限漏洞” 揪出来,避免真的被攻击时,用户数据、业务安全都跟着遭殃。

越权访问的渗透测试,首先会盯着 “水平越权” 做文章。比如电商平台里,普通用户能查看自己的订单详情,正常情况下看不到别人的订单。可要是权限控制只靠前端页面隐藏,没在后端校验用户 ID,黑客只要改一下请求里的 “orderId”(比如把自己的订单 ID “123” 改成别人的 “456”),就能直接调出他人的订单信息,包括收货地址、联系方式这些敏感数据。渗透测试时,测试人员会模拟这种操作:用普通账号登录后,抓包修改请求中的用户 ID、订单 ID、文件 ID 等参数,看后端是否会校验 “当前登录用户是否有权访问该资源”。很多软件就是因为后端少了这一步校验,导致水平越权漏洞被轻易利用,而这种问题,不做渗透测试根本发现不了。

“垂直越权” 的渗透测试更考验对权限层级的挖掘。比如某管理系统里,普通员工只能查看数据,管理员才能删除数据。可要是系统对 “删除接口” 的权限校验不严格,黑客用普通账号发起删除请求时,后端没检查账号是否有管理员权限,就能直接删掉关键数据。渗透测试时,会先梳理系统的权限层级(比如 “游客 - 普通用户 - 操作员 - 管理员”),然后用低权限账号尝试访问高权限接口:比如用普通用户账号调用管理员的 “用户新增”“数据删除” 接口,看是否能成功执行;还会尝试修改请求头里的 “role”(角色)字段,比如把 “role=user” 改成 “role=admin”,验证权限标识是否真的能控制操作范围。有些软件的权限校验只做在前端按钮是否显示,后端完全没限制,这种垂直越权漏洞在渗透测试中一测一个准。

“功能越权” 的渗透测试则要结合业务逻辑,比前两种更隐蔽。比如某审批系统里,普通员工只能提交自己的审批单,却不能审批他人的单子。可要是系统在 “审批通过” 接口里,没校验 “当前用户是否为该审批单的指定审批人”,黑客就可以抓包修改审批单 ID,替别人审批通过;还有的软件在 “密码重置” 功能里,没校验 “请求重置的手机号是否属于当前登录用户”,黑客就能通过修改手机号,重置他人账号的密码。渗透测试时,会把核心业务流程拆解开,每个功能点都用低权限账号尝试 “越界操作”:比如提交不属于自己的审批单、查看其他部门的报表、修改他人的账号信息,看业务逻辑里的权限控制是否真的闭环。这种漏洞往往藏在业务细节里,只有懂业务的渗透测试才能挖出来。

专业的渗透测试还会验证 “权限继承与回收” 的漏洞。比如某员工从普通岗位调到管理岗位,系统给了他管理员权限,可后来他调回普通岗位,管理员权限却没及时回收,导致他还能访问管理功能;还有的软件支持 “角色继承”,比如 “部门经理” 继承 “员工” 的所有权限,可要是继承时多包含了 “删除全部门数据” 的权限,就会造成权限溢出。渗透测试时,会模拟员工岗位变动、角色调整的场景,看权限是否能及时同步变更;还会测试 “临时权限” 的有效期,比如给用户开了 24 小时的临时查看权限,到期后是否真的会自动回收,避免权限 “过期不失效” 的问题。

像持有 CMA、CNAS 资质的第三方软件测评机构,比如卓码软件测评,做越权访问渗透测试时,还会兼顾合规性和实战性。他们会参照《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确保测试覆盖 “用户身份鉴别”“权限控制” 的所有合规点;同时用黑客常用的工具(比如 Burp Suite 抓包改参数、Postman 模拟接口请求)做实战测试,整个过程和真实攻击流程一致,这样测出来的漏洞才更有参考价值。测试结束后,不只会指出 “哪里有权限漏洞”,还会说明 “黑客会怎么利用这个漏洞”“可能造成什么损失”,并给出具体的修复方案 —— 比如建议后端对每个接口都加 “用户 ID + 权限” 双重校验,用 “最小权限原则” 分配角色权限,定期做权限审计。

别觉得 “权限管理是小问题”,权限失控引发的越权访问,可能导致用户数据泄露、业务流程混乱,甚至系统被完全控制。渗透测试的价值,就是在黑客动手前,把这些隐藏的权限漏洞挖出来,让权限控制真正形成闭环。毕竟对用户来说,数据安全是底线;对企业来说,权限安全就是业务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12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