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软件测评报告里,软件合规性测评条款与需求对应测评,先梳理适用的合规条款清单。根据软件类型和使用场景,确定要遵循的合规标准,比如等保 2.0、《个人信息保护法》、行业特定规范。等保 2.0 里的 “用户身份鉴别” 条款,要求 “采用两种以上身份鉴别方式”;《个人信息保护法》里的 “数据收集告知” 条款,要求 “明确告知收集数据的用途和范围”,每个条款都要摘录具体要求,避免模糊。
再核对合规条款与业务需求的对应关系。拿梳理好的合规条款,逐一对照用户提供的业务需求文档。比如等保 2.0 的 “敏感数据加密” 条款,对应的业务需求里该有 “用户手机号、身份证号加密存储” 的描述;要是需求里没提敏感数据处理,就说明合规条款与需求存在断层,这种情况要在测评报告里标注 “需求未覆盖合规条款”,并记录具体缺失的需求点。
还要验证需求是否完整覆盖合规条款要求。有的需求只部分对应条款,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 “数据主体可查询、更正个人信息”,需求里只写了 “查询个人信息”,没提 “更正”,这种部分覆盖的情况,也属于对应性不达标。我们测过一个社交软件,需求里只有 “数据收集告知”,没提 “数据删除权”,而《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要求该权利,导致合规条款与需求对应缺失,得让用户补充需求。
软件功能是否符合 “合规条款 - 需求” 对应关系,是测评核心。比如合规条款要求 “日志留存至少 6 个月”,需求里写 “系统日志留存 7 个月”,软件里就得有日志存储时长设置功能,且实际留存时间能达到 7 个月。我们遇到过需求写 “日志留存 6 个月”,软件里却只能留存 3 个月,功能没满足需求,进而不符合合规条款,这种 “条款 - 需求 - 功能” 不对应的情况,要详细记录测试数据,比如日志存储目录的创建时间和数据保留情况。
跨条款的需求对应关系也要核查。有的合规条款存在关联,比如等保 2.0 的 “访问控制” 和 “安全审计” 条款,前者要求 “按角色分配访问权限”,后者要求 “记录权限变更操作”,对应的需求里该同时包含 “角色权限设置” 和 “权限变更日志”。我们测过一个办公软件,需求里有 “角色权限设置”,却没 “权限变更日志”,导致 “安全审计” 条款无对应需求,这种跨条款需求缺失的情况,会影响整体合规性,必须在测评报告里说明。
特殊场景下的合规条款与需求对应不能漏。比如跨境使用的软件,要符合《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条款要求 “数据出境前完成安全评估”,对应的需求里该有 “数据出境申请与评估流程”。我们测过一个外贸软件,需求里只写 “数据跨境传输”,没提安全评估,不符合合规条款,这种场景化对应缺失的问题,会导致软件无法合法使用,得重点标注。
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软件测评机构(持有 CMA、CNAS 资质)的卓码软件测评,做软件合规性测评条款与需求对应测评时,会制作 “合规条款 - 需求 - 功能” 对应矩阵表,把每个条款对应的需求点、功能模块、测试结果列清楚,测评报告里附上该表,用户能直观看到对应情况,不用逐段查找。
还要核查需求描述与合规条款的一致性。有的需求描述与条款要求冲突,比如合规条款要求 “个人信息收集需单独同意”,需求里写 “注册时默认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这种冲突会直接导致合规不达标。我们会把条款原文和需求描述并列对比,在测评报告里标注冲突点,让用户清晰看到问题所在,方便调整需求。
统计对应达标率。用 “完全对应的合规条款数 ÷ 总合规条款数 ×100%” 计算,一般要求达标率不低于 98%。比如总条款 50 条,完全对应的 47 条,达标率 94%,不满足要求,得分析未对应原因,是需求缺失、需求冲突还是功能未实现,在测评报告里给出整改建议,比如补充缺失需求、修正冲突描述,帮助提升软件合规性测评条款与需求对应测评结果。
测评报告里要附合规条款原文和需求文档截图。每个对应项或不对应项,都要有条款原文摘录和需求相关内容的截图,比如 “数据删除权” 条款不对应,就附条款原文和需求里无相关描述的截图,确保测评结果可追溯,让用户认可第三方软件测评报告中软件合规性测评条款与需求对应测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