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的测试历程1--写给测试新人

2013-09-26  白云 

对面试班驳的记忆
第一次面试失败原因:1、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没有及时回顾以前的知识2、紧张是最大的障碍,记得那次问的问题很简单,但是很多平时脱口而出的知识点,这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主要问了以下几部分内容:OSI七层结构、白盒和黑盒测试有什么异同,编写用例有哪些方法,软件测试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如何提交缺陷,Linux常用命令有哪些,SQL语句:增、删、改、查、创建视图、创建存储过程等,软件测试需要哪些素质,你以前工作还不错,现在为什么选择测试,你认为你做测试工作的优势是什么?总之问了很多,不过问题都不难
失败后,我采取的对策;买了个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花了一下午时间总结一下面试中问过的问题,晚上又到网上查了很多面试中可能问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后来又花了2天时间把所有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再后来的2天我出现在了秦淮河边,手里拿着那个小本子(后来送朋友了).....
第二次面试:失败原因对待遇问题回答的失败:
第一轮笔试,考的是开发的试卷C/C++,C占10% C++占60%,智力题30%,因为没学过C++,所以C++都是根着自己的推想答题的,C语言只有2题,一个选择题一个编程题(考了指针)智力题总共4题,比较简单都做对了,具体题目记不清了(面试结束回家等通知,回家的路上买了本C++从入门到精通)
第二轮测试王经理面试:问了很多测试方面的问题,都是对答如流,但后来问了2个开发的问题,一个面向对象语言的,刚好看到过,回答上了,还有个是架构方面的,没回答上来,我说不好意思我不会(后来才知道,勇敢的承认自己不会要比乱回答好的多)面试的过程很愉快,面试结束后,王经理说,请稍等一下,人事部陈经理有些人事方面的问题要问一下
第三轮人事陈经理面试:开始问了一些问题:怎样做好测试,为什么选择测试行业,等等都回答的很好,最后聊到薪水的时候,陈经理问:假如我们公司录用你,你期望的月薪是多少?我说:作为一个测试新人来讲,测试经验对我来说很重要,薪水多少并不重要(犯了个巨大的错误,对薪水要求过低会给对方造成缺乏自信的误解)陈经理说:“薪水不重要,那公司不给薪水你也愿意做吗?怎么可能?”听到这句话,我知道'成功的母亲'又来看我了.
失败后,我采取的对策:记录下人事问的问题,修改了下对薪水问题的回答:测试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测试新人来讲无疑是最大的财富,但人要生存,又必需有经济收入,我期望的薪水就是经验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平衡点:月薪***(回答的时候面带笑容,语速不能太快,最好能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当天又到网上查了很多面试陷阱
第三次面试,成功的开始,成功原因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自信、礼仪
第一轮上机面试:参与面试的共六个人,公司直接给个系统,让我们开始测试,然后写份测试报告,时间2个小时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真实项目的上机操作,紧张是难免的,但是很快就进入状态,首先看了下测试说明(缺陷提交规范),然后开始看需求文档,看完后,打开系统,打开需要测试模块的每个功能模块,粗略看下有哪些功能,然后进入了漫长的测试(没有用例,只能通过自己对系统的理解去测,再次说明需求理解对测试的重要性)房间里只剩下6个相对静止的人……
时间不因为我们的“静止”而静止,终于上机时间到了,把测试报告提交到指定文件夹下,当时测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以姓名_日期.TXT命名报告, 可打开文件夹,有WORD,有Execl,有的命名格式也不对……
上机结束了,大家自我感觉都很不错,当时我表现的并不好,找了23个BUG,第3,这时经理和我们讲,你们要是没什么疑问就先回去等消息吧,我把椅子还原到原来位子,因为是最后一个走,和经理说了声:**经理,谢谢您,再见,然后又和另外一位在办公室的员工说了声再见,然后随手把门轻轻的带上
第三天,6个人中只有2个人接到电话面试通知,其中有一个是我
又过了2天,电话面试开始了,有点紧张,但问的问题基本上都回答上来了,电话面试结束前,问了下,请问经理您贵姓,他说他姓王,我说谢谢您王经理,希望以后有机会向您学习测试经验(可以不失时机的表达一下自己对学习的渴望,语气要诚恳)
又过了2天,接到经理打给我的电话,面试通过了,6个人只有一个通过
成功经验:1、熟悉系统,不错发BUG,严格按要求做(当然公司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建议)
2、礼仪、礼貌(一般比较正规的公司都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3、学会总结,不要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下面总结一下测试新人,怎样快速找出系统的不足或缺陷
1、阅读需求文档,深入了解系统,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还没弄清需求就开测了,(一个星期前,公司刚进一个新人,TD上查看了下他们发的BUG,发现好几个是需求不明确误发的)心想:原来是这个系统啊,项目实训的时候做过和这个类似的项目,于是就把实训的系统需求硬生生的搬到当前系统来,这样做的风险太大,因为每个系统的需求都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打个比方:假设要你制造一辆轿车,你以前制造过普桑,就把你制造普桑的技术拿去制造林肯,这样做显然不合适。熟悉系统(一般公司都会有系统熟悉情况考核)所以请一定要认真的阅读需求文档(有的公司叫产品定义)
2、熟悉测试用例,这是测试执行的一个导向,要想快速高效率的执行用例,必须在熟悉系统的同时,熟悉用例,熟悉每条用例覆盖的需求,这样执行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3、记住自己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是测试而不是开发 。珍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作为一个测试新人来讲,刚开始接触项目,有很多时候发现BUG,只是知道它的表象特征,却无法弄清这个缺陷是由什么引起的,这里就存在一个误区,花过多的时间去寻找原因,因为受个人所学习知识和经验上的限制,有的缺陷很难短时间内找到产生原因,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将BUG重现给开发看一下,让开发找原因,那样即不耽误下面的测试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BUG。
4、一旦发现缺陷,应立刻提交。有几种情况:测试就像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战斗,你的动作慢了,成果就是别人的了。
1)作为一个测试新人来讲,测试的第一步,可能是从执行用例开始,而成功的用例(项目刚开始时)可以发现很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同一条case里的不同STEP就可能发现多个BUG,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就提交,不要等到所有STEP都执行完再提交。那样说不定已经被别人提交了。
2)‘抛开’需求说明书(即不用看需求说明书,对需求也特别熟悉),以快取胜。假设你和同事同时发现了个BUG(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提交),而你对需求不熟悉,不太确信是个BUG,然后又去翻需求,翻完回来再提交,结果这时候同事已经提交了,那么不好意思,你的BUG只能作CLOSED_Nbug处理了,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批注,那么将是,重复提交(测试新人,备注里不建议加测试建议(即怎样修改可以避免此缺陷),因为有可能会对开发产生误导)特别说明:1)速度和效率同时考虑,尽量别发错BUG;2)公平竞争,还要考虑团队合作,在别人的测试模块发现BUG,建议告知对方提,与同事交流的时候,同事讲到的缺陷,而缺陷管理工具中没提,应该让对方提交上去
5、新版本发布:
1)验证FIXED缺陷,如果验证通过了,把状态改为CLOSED(关闭的时候一定要加个备注,(比如:某月某日某版本验证通过。)对于开发修改了,但是与需求有出入的,且与测试经理确认可以这样修改时,备注建议这样写:某月某日某版本验证通过,修改为……),如果没通过改为OPEN(同样加个备注:某月某日某版本验证未通过),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有的人会把状态改为REOPEN,如果是公司要求的,那无可厚非,如果没有要求,建议改为OPEN,因为REOPEN是已经确认修改并且该BUG已经改为CLOSED状态后,才需要修改为REOPEN状态的。(有很多公司是不允许出现REOPEN状态的(针对开发),一旦出现,开发此模块的程序员绩效可能会被大打折扣,我现在所在的公司就是这样的)
2)冒下烟确保主流程畅通,然后再进行功能测试,着重测试有修改的或者与所修改模块有调用关系的模块和发现BUG比较多的模块(公司发布版本会邮件通知修改的模块与修复的BUG),未改动的模块建议做个流程测试。特别说明:主流程走不通,应立刻MSN给项目负责人(组长或经理,如果有本项目MSN群,直接在群里讲就可以了)
6、如果版本未更新,
1)建议着重进行业务逻辑方面测试,在电脑上以文档形式画出简单的业务逻辑图,重点说明:一定 要尽量考虑所有的情况,因为这样的BUG要么就没有,一旦有就是HIGH
2)建议进行环境测试(当然要根据需求测试相应的环境)
3)严格核对需求文档,防止需求遗漏
7、严格按照缺陷提交说明提交BUG,因为这有可能涉及BUG的统计问题,(一般公司的缺陷描述:系统名称_功能模块,缺陷描述,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优先级和严重程度不要夸大也不要降低,实事求是,因为这与开发和测试的绩效考评有挂钩,要是夸大缺陷,会影响开发的绩效考评,降低会影响自己的绩效考评,建议:系统级(影响流程)和跳黄页(报服务器错误的,这类缺陷有的是服务器配置错误导致,建议先检查配置后提交)建议为高,功能实现建议为中,界面易用,或者不影响系统使用的其他问题建议为低,具体级别公司会有规定,如果没有规定,可按照以上建议划分。
8、测试没有空闲。项目在不同阶段,会有些时间很‘空闲’。建议:
1)把测试管理工具中的缺陷分类导出,总结一下哪些模块容易产生哪些缺陷,重点看一下自己没发现或没有考虑到的缺陷,有多余时间可以看一下CLOSED_NBUG、ByDesign、Rejected、Deferred的缺陷:(下面是为什么看这些状态BUG的原因,但是超过10000字写不下了,我把写好的WORD文档放附件了)
----------------------------------------------------------------------------------------------------------------------
转自:http://shirleychen55.blog.163.com/blog/static/1646842092011663541837/
429°/4295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