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活动
博客
图书
招聘
Search
登录
注册
已有
819
人访问
王丽丽 ID.12697
阅读
(943)
博客
(0)
王丽丽的阅读
系统级集成测试的断舍离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企业级应用的“季度或月度发布”被认为是领域最佳实践的时候,在应用部署到生产环境之前维护一个完整的环境来进行集成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集成测试环境和集成测试本身有着如下的问题:环境本身脆弱,而且通常存在手动配置部分,环境维护成本很高;环境因素导致集成测试不稳定、不可靠、反馈慢,测试失败不易定位问题,同时还会重复测试隔离组件已经测过的功能。集成测试成为了持续交付的瓶颈,犹如鸡肋。
314°
/
2017-10-26
/
3145 人阅读
/
0 人点赞
/
0 条评论
如何锁定非常用期刊,寻找有益文献?
解决科研难题的钥匙,有时会挂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如何找到它们,为自己所用?也许这则故事中提到的方法,能够给你带来启发。“你在什么期刊上找到的?”导师坐在桌子对面,满脸惊奇地向我询问。近来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不过发现其中的方法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正在讨论下一个研究课题。我希望能够重新设计我们的实验,所以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并收集了新方法的一些初步性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在一
200°
/
2017-10-24
/
2008 人阅读
/
0 人点赞
/
0 条评论
一张图:带你提升多任务处理能力
无论在科研单位还是工业界,多任务处理已经成为当今越来越需要具备的能力。在繁杂的工作中,如何才能既全面地处理问题,又高效地完成任务呢?让我们用一张图来分析宝贵经验。
308°
/
2017-10-24
/
3085 人阅读
/
0 人点赞
/
0 条评论
如何掌控你的职业生涯?这些是关键点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可能由导师来定夺;博士后也难免要在种种层面听命于实验室PI……从某种角度讲,很多人的职业或者事业都不能够由自己来掌控,这令人惊讶,也让人无奈。在工业界,有些人信赖人力资源部门,因为他们告诉你公司有为你考虑职业发展道路;有人则把命运交给猎头。然而,公司或者猎头真的会关心你的个人职业发展么?恐怕你还是需要自己积极地开拓职业发展之路。确实,把职业路径交给别人来决定,比起坐下来为自
216°
/
2017-10-23
/
2162 人阅读
/
4 人点赞
/
0 条评论
站着比走着快?自动扶梯机制解析
在火车站或地铁等人流涌动的区域,你可曾因前面人走得太慢而感到烦躁?在自动扶梯上,如果懒人们并肩站立,把左右两条通道都堵死,你又作何感想?然而英国学者所做的有趣研究,却给出了我们意料之外的答案。在英国伦敦,地铁系统每年需要承载13亿人次的乘客。为了缓解行人拥堵状况,研究人员特针对自动扶梯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正常的通行习惯是通道左侧供人行走,右侧供人站立。模型分析表明,如果每个人都在扶梯上站立不动,
215°
/
2017-10-20
/
2157 人阅读
/
0 人点赞
/
0 条评论
美国历届总统IQ排行榜
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出台种种令人大跌眼镜的举措之后,有人不禁怀疑,他的智商(IQ)到底有没有问题?曾有传言指出,特朗普的IQ达到156。这到底是否属实呢?早在200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迪安·西蒙顿(DeanKeithSimonton)就在《PoliticalPsychology》发文指出,多数美国总统的IQ值并没有记录,但通过一种“历史计量法”,可以估算出他们的数值。在传统
361°
/
2017-10-20
/
3610 人阅读
/
0 人点赞
/
0 条评论
敏捷测试的“要”与“不要”
最近在看CraigLarman和BasVodde写的PracticesforScalingLean&AgileDevelopment(精益和敏捷开发大型应用实战)这本书,感觉作者挺重视“测试”的。多数敏捷开发类图书很少单独去谈测试,敏捷宣言和敏捷开发原则中也几乎没有谈到测试,而本书的作者在讲产品管理、计划、需求与PBI、设计与架构...之前就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先谈“测试”,而且有50页的内容
270°
/
2017-10-20
/
2688 人阅读
/
12 人点赞
/
2 条评论
全新亮相:软件测试能力图谱
(有那么一闪而过的想法——将文章名定为“史上最全的软件测试能力图谱”,但我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素质,深知“没有最全,只有更全”;还有那么一闪而过的想法——将文章名定为“让你尖叫的软件测试能力图谱.....”但有某种倾向😄,还是回归朴实为好)经常被测试人员问到这样的问题:测试工程师的需要什么能力?我要掌握什么方面的知识?测试人员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今天就呈现自己利用业余时间
480°
/
2017-10-18
/
4803 人阅读
/
5 人点赞
/
0 条评论
今天依旧有必要关注缺陷报告的有效性
(这是一篇很老的文章,但今天读它,依旧有启发。虽然敏捷开发以后,许多人通过面对面口头交流缺陷信息,不再通过书面形式报告缺陷,这也会让公司失去一些宝贵的信息,无法做缺陷分析,不利于缺陷预防。原文也比较长,适当做了删除,节省大家的时间)写过软件的人,大概都收到过很糟糕的缺陷(bug)报告,特别来自用户的报告,而不是专职的测试人员的报告,例如:在报告中说“不好用;所报告内容毫无意义;在报告中没有提供足够
272°
/
2017-10-17
/
2725 人阅读
/
19 人点赞
/
0 条评论
《微软的软件测试之道》阅读笔记
【虽然今天敏捷开发大行其道,微软测试组织已不复存在,微软不再是测试的标杆,但测试之道的某些内容始终是有生命力的,如质量文化、每个人对质量负责。重温过去,不仅可以加深对测试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新的思考。看一遍这篇读后感,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有300页。读完此书之后,对于微软公司的测试组织架构和测试管理的文化还是有不少了解的,有些地方也可以借鉴。虽然全书不是深入讲解测试技术的,但是基
322°
/
2017-10-17
/
3222 人阅读
/
5 人点赞
/
0 条评论
首页
40
41
42
43
4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