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 20355 人访问
sylan215 ID.15019
博客(19)
sylan215的博客

“二麻子,听说昨天你系统上线后出了个大Bug?”“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这么快就知道了?”“必须的呀,我对其他事情不敏感,但是对Bug有天生的感知力。”“切!”“赶紧说说出了啥Bug,好让我乐乐。”“简单的说,就是页面提交的Bug,就是前端提交数据到后台时,没有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还是一头懵,再说详细点吧。”“那我给你说下测试步骤应该就知道了:1、打开系统某
134°/1348 人阅读/13 人点赞/0 条评论

“二麻子,听说你被催更了?”“必须的呀,我这么有影响力的大佬(浑身发热),停更了快五个月,怎么也得有个人催催才有动力更新呀。”“真的假的?现在已经不流行你这种土包子基础知识了,大家都在谈敏捷测试、大数据测试、AI测试了,谁会催你?”“那是因为我实在,所以我只写接地气的干货,当然受欢迎了(说的我自己都要害臊了),来来来,有图有真相。”「这里是图片」“真不赖,竟然真有好
146°/1469 人阅读/9 人点赞/0 条评论

年前的华为发布会,大家应该都听说了吧,这么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发布了万众期待的鸿蒙操作系统,不过随后就有人质疑它使用微内核的性能问题了。话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微内核和宏内核的概念,不管是不是吹水吧,我算是长知识了。其实对于我们测试人员来说,掌握足够的系统知识一直都是很有必要的,可能深度上不要求专精吧,广度上有覆盖一样可以让测试用例覆盖率得到有效提升,不信?今天我就借助知识图谱之系统知识来说
252°/2525 人阅读/50 人点赞/0 条评论

上次在文章《软件测试经验图谱硬技能之系统知识》里面,我有提到系统知识的体系化积累和输出,感觉强调的还不够,今天我再从硬技能的全局角度做个补充哈。关于软件测试经验图谱的系列文章,请点击下面链接回顾(公众号后台回复「图谱」获取最新完整版高清图谱):《软件测试经验图谱硬技能之系统知识》《软件测试经验图谱硬技能之测试技能》《软件测试经验图谱硬技能之业务逻辑》《再谈软件测试经验图谱》《如何借
206°/2067 人阅读/50 人点赞/0 条评论

“二麻子,听说前几天你的文章《测试用例设计的两个基本方法》被人转发到微信群后,引起了一波激烈的讨论?”“是滴呀,不过遗憾的是,大家讨论的不是我写的设计方法的问题,转而讨论测试用例是否真的有必要……”“啊,怎么可以这样?具体都说了啥,说出来我们学习学习。”“我大概看了一下,有这么三波的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现在很多人对测试用例的意识淡薄,全靠随意点点点,因为他们只是为了份工作,而不是
228°/2286 人阅读/10 人点赞/0 条评论

一最近几天,连续有几个同学在微信中问我类似的问题「我拿到一个XXX需求,应该如何开始写测试用例呢?」我没有问需求细节,问了我也不一定明白,但这个问题是可以直接从方法论角度进行解决,所以我给的答复都是「可以从质量模型和需求两个维度来考虑测试用例设计」猛一看,这个说了和没说一样,可能对方还是不明白,其实我也知道,这不是一言半语就能说清楚的事。所以我会补充下「质量模型就是软件
341°/3394 人阅读/16 人点赞/2 条评论

做测试的应该都知道,一年一度的 MTSC 大会,那可是大咖云集,会议中分享的课题更是精彩纷呈,因此该大会也被誉为国内测试技术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2019 第五届 MTSC 大会昨天已经开始,今天是第二场。 说到参会,如果能亲临现场,那当然是极好的,不仅可以感受到现场浓烈的气氛,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各位传说中的大咖。 但是,我知道很多小伙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亲临,所以我连夜整理了从 2
296°/2932 人阅读/11 人点赞/3 条评论

之前在文章《思维导图编写测试用例的两种格式》中,提到思维导图写用例的格式,这里澄清下,这里说的测试用例准确的说应该叫测试点,亦或者说是测试用例标题,因为测试用例本来就包含了用例标题、前置条件和测试步骤等内容。今天的几点说明,都是和这个概念有关的,名称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言归正传,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次要说明的都有哪些点。1、区分测试点和用例步骤我们来看个例子:上图是
668°/6688 人阅读/1555 人点赞/0 条评论

乔布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因为它会教你如何思考」,看,乔帮主都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学编程,那你说做测试的要不要学?当然要。作为测试人员,除了上面这个原因,我觉得如果会编程,还有下面3个好处。1、知道技术实现,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用例比如我在《需求评审之实战演练》中提到的关于计算器的测试,有些人会写一条用例是「测试一个超大的数」。但是问到多大数算大?100000
440°/4343 人阅读/51 人点赞/6 条评论

一昨天在一个测试群忽然讨论起《软件测试的艺术》这本书当前的价值体现。不同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刚好我去年也看了这本书,并且在文章《第二期送书活动》中作了推荐,所以我把自己总结的内容也分享出来了。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大家看法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同学提出这毕竟是40年前的理论了,目前的技术已经日新月异,那么这些理论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当时我突然觉得王者荣耀里面关于
267°/2670 人阅读/3 人点赞/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