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你需要阅读一些JavaScript代码片段,然后找出里面隐含的Bug。这些代码中有可能包含各种各样的错误,如运行时出错、包含有死代码以及一些非预期的错误行为。顺便提一下,这些代码片段并不是我凭空臆造的,他们均来自于开源项目,只是我将代码进行了简化。答案就在每一个代码片段的后面,但请不要作弊,自己先试着找一下Bug吧!代码段1答案: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函数的最后一行:我们使用了f
2018-03-01/3341 人阅读/0 人点赞
Twitter、PPT、Facebook、Instagram和短信会改变我们的思考能力吗?中国有句俗语“见文如见人”,意思是当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好像见到了文章的作者。如果文如其人,那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呢?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技术审查会议,听到其中一位审查员质问正在演讲的工程师:“为什么你选择了这样的设计?为什么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有多少用户切换到了这个解决方案?”。那位工程师的回
2018-02-27/3157 人阅读/0 人点赞
前文说到“WHY-为什么要做事故分析”,那这篇,咱们来聊聊“HOW-该怎么做呢”。可能也有很多同道QA,想过要做此类工作,但是无从下手。那么,我会就我自己两年来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几个关键的点。阅读已有材料,提取重要因子什么叫做”已有材料“?开项目例会的时候,团队成员口头汇报的材料;运维监控系统发出的事故警报短信;项目组员处理事故的来往邮件;外部人员的投诉邮件;项目的需求文件,系统的设计文件;…
2018-02-07/4015 人阅读/0 人点赞
区块链部署仍在不断增长,云提供商已经开始将其作为企业服务来提供给用户。业内最大的IT供应商推出了BaaS服务,BaaS提供了一种测试区块链技术的方法,而无需在企业内部进行部署。BaaS产品可以为那些不想建立新的基础设施或聘用新的开发人员但又想实施区块链技术的公司提供帮助,从目前来看从事区块链技术的开发人员需求并不是很大。IDC全球区块链策略研究总监BillFearnleyJr.说:“现在我们仍然处
2018-02-07/3018 人阅读/1 人点赞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Bug报告为开发人员修复系统提供了重要信息。所以,Bug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对Apache,Eclipse和Mozilla的开发及测试人员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如何写好一份Bug报告。人员召集实验共调查872名开发者和1354名测试者。其中有反馈的开发者156名,有反馈的测试者1354名。详细情况请参考表1.表1人员召集情况问卷设计如图1所示:开发和测试人员共用一份调查问卷。
2018-01-30/3365 人阅读/0 人点赞
移动应用程序非常复杂,亚马逊公司发生的事故可以证明这一点。2016年10月13日,电子零售商亚马逊悄然更新了它的应用程序,并承认当用户试图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切换时,其iOS版本的购物车会被冻结。这让人想要知道,当亚马逊团队遇到这种事故时其移动应用的测试范围到底有多么的广泛。当事故发生时,应用开发者们可能会说:“谁能预测iPhone用户在购物时会在手机上切换应用程序呢?”,但显然这不是对愤怒的项目经
2018-01-30/3404 人阅读/1 人点赞
在不久前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说了不少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敲黑板划重点的内容。我看了全程直播,真正触动我的,是其中两点。一个是他提到的『关于对错,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大人只讲利益,小孩才谈对错,我觉得做产品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越走越偏,变成它里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这样我认为会失去产品更本质的东西。』另一个是关于对用户的称呼。他提到『举个
2018-01-25/2711 人阅读/3 人点赞
讲师介绍:徐奇琛,现任京东平台技术服务部总监,开放运维联盟专家委员及高效运维社区核心成员。目前负责领域:运维、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开放,曾负责腾讯社交平台、网媒门户、电商平台和易迅网整体运维管理。先自我介绍一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就职于腾讯,基本上腾讯所有的业务线都服务过。在那的5年时间也是我在技术领域成长最快的时光。2014年的一个机缘巧合加入了京东,一个海量电商平台。对自己来说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就是
2018-01-24/3308 人阅读/0 人点赞
交易平台这一年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工作,从最开始的商品域,到订单域,现在订单退换货(RMA)的迁移也已经完成。虽然几个系统现在在线上已稳定运行,但是在测试过程中还是碰到了一些问题的,在此做个简要的总结,以便之后类似的项目借鉴。迁移的测试范围大致可以分为:数据一致性测试、接口逻辑测试、功能测试、数据同步测试、性能测试。上线前还进行了与各相关业务方间的预演,及回滚方案的预演。数据一致性测试由于迁移需
2018-01-23/3013 人阅读/0 人点赞
此刻在质量保障(QA)中最令人激动的事情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给测试技术带来的潜在的影响。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软件如何能够做到自我测试?软件能够自动地跟踪和消除Bug吗?这并不仅仅是幻想。2016-2017世界质量报告上有这样的阐述“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将是克服日益增长的质量保证和测试挑战的重要的解决方案。基于人工智能的测试方法将是继基于风险的测试策略和自动化测试技术之后的另一个测试技术的变革浪潮”。F
2018-01-23/4211 人阅读/5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