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测试工程师,你必须了解的三种工作环境

2024-08-18   出处: Medium  作/译者:Avinash Vishwakumar/暖阳

要体验所有的工作环境类型,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普遍认为,对于测试工程师、分析师和自动化极客来说,这三种类型是比较突出的。也许这些类型并不一定是测试所独有的,在这里也鼓励大家写下相关经历。

下面,我将围绕这些工作环境类型带来的挑战,写下我在测试中的一些经验。

第一位测试人员

作为组织中的第一位测试人员,是一个难得而独特的机会,可以在测试领域打造自己的独特地位,但根据工作文化和行业的不同,也会让人不知所措、望而生畏。以下是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初始步骤

  • 了解组织中的业务流程,即什么产生了收入。这包括任何面向客户或业务运营的功能。注意 — 不要试图一次性了解所有内容,而要分门别类。
  • 根据关键业务工作流程,尽早编写测试用例,如果可能,直接将其自动化(我相信,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自动化能力应该是每个测试人员技能的一部分。如果您不具备这种技能,我鼓励您在改进迭代过程中培养这种技能)。
  • 将这些内容加入到您的 CI/CD 流程,并让它们每天运行。
  • 持续重复这 3 个步骤,你就能摆脱与你的角色相关的瓶颈和生产力挑战。
  • 有效管理您的时间,避免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测试。说“不”以保护您的时间和工作质量。
  • 实践至关重要。尝试适合自己团队的新方法,而不是照搬课程或认证中的理论。将 ISTQB 概念变成你自己的经验。

“成功是点滴努力的积累,日复一日的重复。”

— Robert Collier

唯一的测试人员

作为上述类型的延伸,在你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你会发现自己是团队或公司中唯一的测试人员。这在初创公司/小型工作场所很常见。除上述情况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让团队重新关注“质量责任共担”的概念。作为唯一的测试人员,如果团队不将这一点内化,并让你成为独自作战的一员,你将成为交付过程中的绊脚石。相信我,在测试中像约翰·兰博(John Rambo)一样行事没有任何好处。
  • 在采用“自动化优先”策略的同时,将其与基于风险的测试实践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交付速度,又能确保关键的收入流/技术生态系统得到保护。
  • 尽可能简化文档—考虑精简模板和流程。如果你重视时间的话,一个20页的测试计划绝对是不可取的。
  • 合理安排日程—提前预订专注思考时间,拒绝没有清晰议程的会议(这是我收到很多次的明智建议)。
  •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业务上下功夫,扩大团队。规模较小的公司在早期不会在测试方面投入太多,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就有机会扩大规模,因此密切关注团队或公司的发展脉搏至关重要。

因了解树,我懂得何谓耐心。

因了解草,我才能欣赏坚持。

Hal Borland

企业巨头中的测试人员

这些是大型企业和企业巨头,拥有数百万美元的预算来在整个组织内进行测试。多个团队、标准化流程和工具,应有尽有。对于那些独立自主、来自小型企业的测试人员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小型企业,实践和适应性更容易一些。

  • 在大型组织中,严谨而官僚的流程填补了精简的组织结构中失去的信任空白。随着组织的发展,测试流程往往会变得更加繁琐和规范。如果缺乏现代测试实践经验,流程的采用可能会比较缓慢。虽然也有例外,但你所从事的行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测试和交付方式。在安全和监管环境中,情况往往如此。
  • 在挑战现有做法之前,请尊重并熟悉这些做法。所有挑战必须以数据支持,以帮助引导流程改进计划。一个流程的固有性质可能会让人觉得过时,但可能在业务的其他领域创造相当高的效率。认识到哪些需要改变,哪些不需要改变,需要一些经验,但这并不难。
  • 抓住机会利用预算来影响工具选择,学习这些平台,因为它们将增加你的技能。评估工具升级,关注持续改进及其对既定流程的影响。不能因为一个工具是 10 年前推出的,就排除引进一个更现代化的工具的可能性,如果成本是合理的。

你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让简单的事情保持简单化,并防止复杂的事情复杂化。

在企业中使用任何技术的第一条规则是,将自动化应用于高效率的操作中,会放大效率。

第二条规则是,将自动化应用于低效率的操作中,将放大低效。

-Bill Gates

以上就是我所经历过的工作环境的简要介绍和我的收获。我相信,其中的很多经验也可以适用到技术领域的其他职业中,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也欢迎分享。


声明:本文为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转载参考(依行业惯例严格标明出处和作译者),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专业信息,普惠测试相关从业者,开源分享,推动行业交流和进步。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原作者及时与本站联系(QQ:1017718740),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测试窝)或微信公众号(测试窝)关注我们,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窝友交流。
151° /1513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