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总结了一下近期测试项目的Bug记录,发现自己记录的Bug好些都是测试前没有想到的。于是将同类的Bug总结为一种用例,感觉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不知道这样的总结是否奏效。大家讨论一下怎样的总结更有利于工作和学习的开展,谁有更好的总结方法呢?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在反思,现在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是不是就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
最近在学习测试用例设计,也不知道在工作是否能用到。
1、*#06#查IMEI和*#0000#查版本。 2、*3370#开启EFR,增强型全速率编码功能,#3370#则关闭。 3、*4720#开启HR,增强型半速率编码功能,#4720#则关闭。 4、*#92702689#是查看生产日期,查看通话时间等。 5、*#746025625#就关闭了SIM卡的时钟,进入睡眠状态,这可以省电30喔!要解除它,方法就是打开时钟重设即可! 6、*#2820#查看蓝牙
package com.xiangrun.junitant;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Triangle{ private int a; private int b; private int c; public void seta(int A){ this.a=A; 
本来抱着试试的太态度去参加HP的笔试,没想到通过了,后来接二连三的面试也通过了。感觉自己向社会迈了一大步,好友成就感啊!在最近两周的ETM学习结束的交流会议上,突然感觉我们那班事人才辈出,感觉自己和他他们相差太远了,不说的别的了 首先就是我是专科生,英语本来就是很好,在他们显示下,就更显得差劲了。另外,还有技术一系列的问题。最可怕的是不是所有的培训生都可以成为一名“实习生”,哎,突然感觉自己的压力
参加工作马上就一年了,想象中的测试和实际的测试工作差距很大。以前在培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测试流程,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用不上,测试人员根本就不可能参与需求评审,基本上代码编写好之后就会扔给测试人员需求。培训时学了大概11种写用例的方法,可是到了实际工作中写用例时那些方法用的最多的就是等价类边界值了。有时候边测试需求还要改,改完又得重新测试。如此反复的
一些常用的性能指标包括: 响应时间; 并发用户数; 吞吐量; 资源利用率; 最佳并发用户数; 最大并发用户数; 一般在性能测试过程中普遍需要监视的系统资源包括: 监控内存的使用情况; 监视CPU的使用情况; 监视磁盘活动情况; 监视网络活动情况; 以上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主要是针对类似网站等用户量大的系统,可是对于只有少数管理员的网络安全管理产品来说,又应该注意哪些性能指标呢? 举个简
请教个问题:ORACLE服务器用的是10G,客户端装的是9i的 。 ORACLE自测成功,但是PLSQL登陆时,报错:ora- 12154: tns :无法处理服务名。 请各位高手帮忙解决,因为测试VGOP数据上报,必须要用到的,急啊
我是做功能测试的,主要负责电脑主板的各项I/O接口的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longtime 测试,偏硬件一些,分属于研发部,整个部门还包括EE和BIOS,有没有跟我从业经验类似的,我们这个部门发展的前景怎么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