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运用:象限模型

16 小时前   出处: testingtitbits  作/译者:Camille/小窝

人工智能正在给软件测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可以自动化执行重复性任务,发现其中的模式,并加快工作流程。但它并非魔法,需要仔细的监督。如果缺乏监督,软件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测试人员必须清楚何时可以信任人工智能,以及何时需要亲自介入。这就是人工智能运用象限模型的用武之地。

这些象限根据两个关键因素对测试活动进行了分类:

  • 可能性:人工智能利用公开数据生成准确结果的能力有多强。
  • 影响力:测试结果对于软件测试和日常工作的关键程度如何。

通过将各项任务对应到这些象限中,测试人员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情况。他们可以知道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以及在哪些方面人类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替代的。

四个象限解析

  1. 自动化区域(高可能性,低影响力)
    在这个区域,人工智能表现出色。这里的任务简单直接、具有重复性且风险较低。测试人员可以将这些任务交给人工智能处理,从而腾出时间来进行更具战略性的工作。

    • 撰写电子邮件。
    • 根据流程图起草测试用例。
    • 创建样板代码。
    • 记录流程。
      在此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让它处理日常的常规工作。以它生成的草稿为基础,然后进行完善。在对准确性要求不那么高的地方实现自动化。
      需要注意的地方: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可能平淡无奇,或者会忽略上下文信息。一定要进行审核,并且进行调整。
    • 格式辅助区域(低可能性,低影响力)
      在这个区域,人工智能的表现并非十分出色,但它仍能提供帮助。这些任务风险较低,但需要结构和一致性。人工智能可以加快任务的处理速度,但不会带来深层次的价值。

    • 格式化报告。

    • 调整流程文档。
    • 转换文件格式。
    • 整理数据。
      在此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进行重新格式化、重新措辞和重新构建。在繁琐的工作上节省时间。
      需要注意的地方:人工智能可能会错误解读结构化数据。一定要验证其输出结果。
    • 精准区域(高可能性,高影响力)
      现在,事情变得重要起来。这些任务会影响软件的质量。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协助,但人类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 根据逻辑或代码生成测试脚本。

    • 编写复杂的正则表达式模式。
    • 生成结构化的测试数据。
    • 为了便于维护而重构代码。
      在此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提出解决方案。对它的工作进行验证。引导它得出正确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地方:人工智能并非完美无缺。测试逻辑可能存在缺陷。生成的数据可能缺乏真实性。绝不能盲目信任。
    • 创新区域(低可能性,高影响力)
      这是人工智能会遇到困难的领域。深度思考、战略规划、创造力 —— 这些都是人类的专长。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支持,但无法替代人类。

    • 设计测试策略。

    • 解决独特的测试挑战。
    • 定义测试架构。
    • 进行回顾总结。
      在此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将它用作头脑风暴的伙伴。分析过去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见解。但要让人类智慧起主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地方:人工智能缺乏直觉。它无法预测边缘情况,也无法替代测试人员的经验。

在测试中应用人工智能:实际用例

  • 自动化重复性任务: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文档、起草电子邮件、格式化数据。让它处理这些平凡的工作。
  • 增强测试自动化:人工智能可以创建测试脚本、建议代码重构,并发现冗余的测试用例。将它用作编码助手。
  • 支持决策制定:人工智能可以分析趋势、预测故障点并突出显示风险。但必须由人类的判断力来解读它的发现。
  • 推动创新:人工智能可以启发新的测试策略、发现模式,并协助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但创造力仍然是人类的领域。

关键要点

  • 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需要人类的监督。
  • 有些任务可以完全自动化,而有些任务则需要人类的专业知识。
  • 必须对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进行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和上下文的合理性。
  • 在能增加价值的地方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是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
  • 创新仍然由人类主导。人工智能提供协助,但测试人员推动战略的制定。
  • 人工智能已经存在,它功能强大,但并不完美。最优秀的测试人员知道如何在自动化和专业知识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不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换取速度。

喜欢这篇文章吗?接下来你可以这样做:

  • 分享这篇文章:发布到推特、领英、WhatsApp 上。
  • 查看我免费的测试清单
  • 购买《终极生产力工具包》
  • 在 Topmate 上与我预约通话

感谢阅读!😊


声明:本文为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转载参考(依行业惯例严格标明出处和作译者),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专业信息,普惠测试相关从业者,开源分享,推动行业交流和进步。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原作者及时与本站联系(QQ:1017718740),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测试窝)或微信公众号(测试窝)关注我们,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窝友交流。
/17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