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软件功能测试并非指某一个特定-的软件或“平台”,而是指一种由独立机构执行的、基于系统化方法论-的测试服务。这项服务整合了测试管理流程、自动化工具链、环境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库。第三方软件功能测试的技术体系-构成测试管理平台,例如Jira、TestRail或QC/ALM。这些平台-不直接执行测试,而是作为测试活动的指挥中心,负责需求与-测试用例的关联、测试计划的制定、执行进度的跟踪以及缺陷

12° /128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今天是我45岁生日,也是我写代码的第23个年头。凌晨三点,我刚刚部署完一个新功能,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端起那杯已经凉透的咖啡。屏幕上,ChatGPT正流畅地解答着我刚才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老张,这么晚还在加班啊?”团队新来的95后小王在Slack上发来消息,“这种部署的活儿让AI干不就完了?”我笑了笑,回复道:“这就睡。”放下手机,我却陷入了沉思。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问过自己无数遍了。二十多

10° /99 人阅读/0 人点赞/1 条评论


软件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比如网络搜索、行业协会推荐、政府部门指导以及企业口碑相传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软件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CSTC):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内权威的国家级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安全质量检测机构。具备多种资质,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在信息化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评测经验丰富,服务对象包括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隶

40° /409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最近我回顾了一下我的职业生涯,发现我经历了不少典型的程序员思维误区,这些误区曾经让我吃尽了苦头。相信你也感兴趣。程序员最大的悲哀,不是写不出好代码,而是只会写代码。我用10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程序员越努力越失败的5大思维癌症。我从向上管理、职业规划、裁员认知、业务优先级、技术学习5个经典场景与大家分享一下,为大家避坑。误区一:我代码写得好,凭什么升职的是他我重构了核心项目代码,大领导只记住“优化了

13° /129 人阅读/0 人点赞/1 条评论


第三方软件测试: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Scikit-learn、TensorFlow、PyTorch、Keras、XGBoost/LightGBM理解它们的层次关系:人工智能:一个宏大的领域,目标是让机器能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机器学习: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核心方法。它不通过硬编码的规则,而是让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规律。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集,使用包含多层“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模型来处理数据

15° /154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第三方CNAS认证的软件怎样做才能符合CNAS检验标准?1.选择检测机构:选择一家具备CNAS资质且能够提供软件检测服务的机构。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行业推荐等方式了解不同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资质情况和口碑等,从中挑选合适的机构。2.准备材料:根据检测机构的要求,准备相关的申请资料,一般包括软件产品说明书、源代码、功能规格说明、软件需求文档、技术说明等。3.提交申请:向选定的检测机构正式提交软件检

16° /168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软件登记需要第三方软件测试吗?取决于您办理的“软件登记”的具体类型,但对于最常见的、旨在获得官方认证和税收优惠的“软件产品登记”来说,通常是【强制性】要求的。“软件登记”主要分为两种,要求完全不同:软件著作权登记(软著)性质:为保护代码本身的知识产权,类似“版权登记”。测试报告要求:通常不需要第三方测试报告。登记中心主要审查的是提交的源代码、文档等材料的形式合规性,而非软件的性能或质量。

16° /166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一份将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技术规格转化为可执行、可验证的测试活动的蓝图。它回答的是“测什么”和“为何而测”,而非“如何测试”。测试范围:明确列出将要测试的功能模块(如:用户注册登录、商品下单支付)。指明需要测试的非功能特性(如:支持1000并发用户的性能要求、移动端iOS 14+的兼容性要求)。 非功能测试需求性能效率:“在标准配置下,首页在95%的请求中应在2秒内加载完成。”“订单提交接口应能支

14° /148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第三方软件测试验收标准是一个比较严谨的验收过程,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确保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益与系统上线后的稳定可靠。以下是这些标准: 一、功能性标准软件所有功能点必须与招标文件、合同及经过双方确认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保持完全一致,这是最基本的验收标准。测试需覆盖所有正常业务流程、异常处理流程以及边界条件。用户角色与权限配置必须正确无误,不同权限用户只能访问其授权范围内的功

10° /109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


大家好,我是陈哥。有读者留言说,他们团队老是因为反复出现同类Bug导致项目延期。他们团队没有统一Bug记录渠道,测试人员一般发现问题口头告知或者汇总文档发给开发。开发未记录,有时候,迭代时就会出现开发遗忘修复的情况,同类Bug再次出现,导致项目二次延期。我们都知道要重视Bug管理,但有效的Bug管理核心不仅是管Bug,更是管流程。换言之,就是用标准化流程把Bug从发现到解决的每个环节

13° /135 人阅读/0 人点赞/0 条评论